學那種小吃好資深美食創業者揭秘門道與趨勢
導讀:如果你也在糾結“學那種小吃好”,那我,李安然,必須得把這幾年在小吃行業摸爬滾打的心得掏給你。一路走來,從一線城市地鐵口的小吃攤,到熱門美食街的網紅鋪,見過太多人因選錯賽道
如果你也在糾結“學那種小吃好”,那我,李安然,必須得把這幾年在小吃行業摸爬滾打的心得掏給你。一路走來,從一線城市地鐵口的小吃攤,到熱門美食街的網紅鋪,見過太多人因選錯賽道鎩羽而歸,也見證了新晉小吃人三個月爆紅轉型的精彩。這個行業,看起來門檻低,其實水很深,流行、利潤、投入和可持續,每一步都得踩對點。 很多剛入行的朋友問我,是不是網紅小吃就一定火?答案真沒那么簡單。2024年抖音數據榜單上,炒酸奶、螺螄粉、鐵板豆腐、脆皮五花肉等詞條總播放量超過40億次,但深入了解后會發現,這些流量高的小吃往往門檻低、競爭極激烈,很難長久穩贏。根據“餐飲老板內參”4月發布的行業報告,超過62%的新晉小吃店兩年內因同質化和利潤壓縮被迫關停。 選小吃,得結合目標消費人群和市場空白點。像2023年在廣州迅速流行的“燒椒皮蛋豆腐”,其實是將家常菜小吃化,既有新意又不失親切,抓住了年輕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和復古情懷,半年內相關門店增速高達43%。抓住“新口味+懷舊風”是當前小吃創新的一個黃金公式。 創業者最怕的是投入大、回報慢。很多培訓機構鼓吹“1萬起步,月賺2萬”,但現實里小吃創業成本組成更復雜。以手抓餅為例,原材料成本看似低,但租金、人工、設備、水電、營銷一加,每月支出輕易過萬。2023年北京五道口周邊手抓餅攤鋪年均毛利率僅為18%-23%,遠低于奶茶的35%。盲選網紅項目極易踩坑,真正性價比高的小吃,往往隱藏在“剛需高頻”類:比如麻辣燙、煎餅果子、包子饅頭,這些項目在早餐和夜宵時段銷量穩定,抗周期風險強。 如果你預算有限,優先考慮供應鏈成熟、單品利潤高、復購率大的小吃。根據美團點評商業分析,今年3月-5月,鄭州的煎餅果子門店單日銷量均值高達190單,遠超附近新開的“日式章魚燒”與“韓式芝士球”,后者平均僅為30-50單。數據不會騙人。 大家都希望找門檻低、見效快的小吃項目,但有些看似簡單,實操卻極考驗手藝與細節。以手工涼皮為例,拉皮、調醬汁、切配、控溫,每一個環節都容不得馬虎。小白初學,成品口感和外觀往往與老師傅相距甚遠,影響復購。如果你沒有餐飲經驗,可優先考慮標準化程度高、操作流程簡單的小吃,如熱干面、關東煮、現烤蛋撻等,這類項目已實現流程“傻瓜化”,利于快速復制。 但,如果資源允許,不妨考慮學習“特色融合型”小吃,比如2024年大火的新中式烤冷面(融合了醬香烤串和傳統鐵板冷面元素),既有新鮮感,也有地域優勢,可以更好地突出自家特色,形成差異壁壘。 這個問題,行業內部爭論不休。我的建議是,看你身處的市場結構。大城市、小吃更卷,更新換代冰火兩重天;三四線城市,反倒是本地傳統味道最能喚起共鳴。2023年武漢“熱干面”新開門店存活率超過76%,而同地區的新晉“和風飯團”未突破30%。如果你目標客戶喜歡家鄉味,學本地小吃準不會錯。如果所在商圈游客多,可嘗試創新融合及跨界小吃,提升記憶點和話題性。 今年的“地攤經濟”復興,帶動了炒面、炸串、爆汁肉夾饃等靈活小吃快速回暖。很多人靠一輛移動餐車,一年凈利潤突破10萬元。靈活適應、結合自身資源,選對適合自己的小吃,比一味跟風潮流更有未來。 真心話,沒人愿意辛苦學手藝結果血本無歸。我的實戰經驗是——先調研,再學藝,有條件可以先打工體驗兩周,看清門道再下決心。2024年,不少美食學校和連鎖品牌都在推出“短訓+帶店”模式,讓新手有機會零距離感受行業實際,降低試錯成本。 互聯網賦能小吃創業正成為趨勢。越來越多小吃攤主學會借助短視頻、團購和本地生活平臺做營銷,流量帶動銷量,遠比傳統“等客上門”主動。抓住數字化的風口,將小吃品牌做出個人標簽,是近年來許多黑馬項目的成功秘訣。 累積多年摸索,我始終相信:小吃創業是低門檻,也是高門檻。選對了方向,就是你穩步邁向自由的第一步。別被短暫的流量蒙蔽了眼,也別懼怕持續的努力,真正經得起市場考驗的項目,往往是懂得結合自身優勢、順應市場變化、勇于創新的人選出來的。 愿每一個想通過“學那種小吃好”走進美食世界的你,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獨家味道。路有千萬條,能走多遠,都在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