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甜品培訓學校的人做甜品”的反差體驗:學徒變匠人,真的比普通人強嗎
導讀:“甜品培訓學校的人做甜品”這幾個字,藏著許多人的好奇和質疑。大家或許都有過這樣的念頭:在甜品店遇到那些自稱“專業培訓過”的甜品師,手法嫻熟得讓你懷疑人生——這些人在培訓學
“甜品培訓學校的人做甜品”這幾個字,藏著許多人的好奇和質疑。大家或許都有過這樣的念頭:在甜品店遇到那些自稱“專業培訓過”的甜品師,手法嫻熟得讓你懷疑人生——這些人在培訓學校都學了些什么?他們做出來的甜品,真的比普通愛好者高出多少嗎?我是許嘉寧,從一家本地知名甜品培訓學校畢業后,進入了甜品行業,幾年摸爬滾打,見證了不少反差和驚喜。如果你和曾經的我一樣,既充滿期待又隱約有點懷疑,也許你會在我的“甜品修煉日常”中找到答案和共鳴。 你可能以為,所謂甜品培訓學校,無非是背誦配方、練習造型、量化時間,似乎機械到沒有浪漫。但我可以坦白說,真正的“甜品功夫”,從來不是多少糖、多少奶油的加減法。先不說三個月的課程里,我們要手搓上百斤面團,光是學怎么辨別香草莢的成熟程度,每個人都被迫當了一回“香氣偵探”。老師講的第一句讓我印象極深:“甜品,從來不是按照食譜活著的。” 這句話像一根針,扎破了我對“教學流水線”的偏見。 一次課堂上,老師讓我們做舒芙蕾,要求同組的每個人只用“感覺”加蛋白和糖。結果,大家的成品浮沉不一,口感、顏值千差萬別。老師用這些“失敗的蛋糕”教會我們:甜品的本質,是對手感、火候和原料風味的敏感調和。 這種底色,很難靠短視頻或菜譜自學得來。也正出了學校大門,哪怕換一種模具,換個烤箱型號,我們依然能不慌亂地做出屬于自己的作品。 不少朋友私下問我,既然你在甜品學校學過,做甜品是不是就穩“贏”?坦白講,現實世界可不像綜藝節目,誰更專業誰勝出。培訓學校帶來的優勢,在于解決“崩潰時刻”更有辦法。 一次公益活動上,我被指定負責近百份杯子蛋糕。突遇預定乳脂被臨時替換,新材料完全不適應。普通人要么懊惱放棄,要么死磕失敗,我卻想起學校里老師強調的“物理打發原理”,試著調整溫度、加打幾分鐘,結果蛋糕照樣蓬松可愛。 這也不是“無敵技能卡”。我見過“純天賦型”愛好者,僅喜歡甜品、靠反復試錯和靈感,拿下比賽獎杯。而同班里也有同學,出來開店,死守教材,反倒被市場淘汰。所以說,專業培訓更像一把鑰匙——能開門,但通往哪兒,走得遠不遠,還得靠個人的熱情與堅持。 說到這個,情感上的落差其實更大。每次看到社交平臺上,有人把“甜品培訓學校的人”和“業余愛好者”對立起來,總忍不住想說,大多數學了專業的甜品人,其實只是默默努力想把這份工作做好。 但大眾對“學甜品”有種濾鏡,一方面期待我們做出的甜品必須完美、創新、拍照無死角,一旦出現失誤,批評也會格外苛刻。另一方面,很多人又默認培訓出來的甜品師只是“復制機器”,不如自學的更有靈魂。 讓我印象很深的,是畢業第一年參加城市美食節,一位顧客嘗了我制作的黑芝麻慕斯后,直接問:“你是甜品培訓學校畢業的吧?怪不得味道有點‘標準’,但少了點家的感覺。”那一瞬間,我既有被認可的自豪,也有被標簽化的無奈。培訓學校能幫你打下堅實的基礎,可“情感味道”,還是要靠時間和經歷慢慢調和出來。 說點扎實的數據吧。根據2023年《全國餐飲從業培訓白皮書》,在新開業的甜品店中,有超過62%的主理人曾接受過專業培訓,而他們中有一半以上表示:培訓經歷讓創業初期的失敗率大大降低,但后期能否長紅,則與持續創新和顧客溝通能力密切相關。 業內也有不少真實案例。比如廣州一家主打定制蛋糕的工作室,店主趙梓恩(也是培訓學校畢業),靠穩定復刻多種復雜工藝的甜品,贏得了婚慶和活動市場。但她坦承:只有在客戶提出特別要求,例如中西融合口味時,才能真正考驗“學院派”的創新力。 同時也別忘了,“甜品培訓學校的人做甜品”之所以被關注,正是因為消費者眼光越來越挑剔。大家不再滿足于單純的打卡拍照,更在意甜品背后的故事和匠心。對于我們這些從培訓學校走出來的人來說,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 如果你還在猶豫要不要去報班,或者面對身邊人關于“專業是否更有用”的疑問,其實可以問問自己——你想在甜品領域獲得怎樣的成長?培訓學校適合那些渴望系統學習、愿意日復一日練習同一動作、并且希望日后用甜品謀生的人。 對于純愛好者、只追求新鮮感和樂趣的人來說,沉浸式訓練反而可能成為負擔。 我有同班同學上課時總抱怨,“做了五十遍烤布蕾,感覺靈魂都被榨干了。”但這些密集型的訓練,也正是后來遇到困難時不崩潰的底氣來源。學校更多扮演“賦能者”和“修行所”的角色,從不會承諾你一定能成為甜品大咖。成功,永遠離不開不斷實踐和自我突破。 回過頭來看,甜品培訓學校為人提供的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心態上的自律與自信。當面對復雜配方和臨場變數,我們可以迅速找出最佳方案,這來自于無數次的練習和思辨。 這些年遇到的挫折也讓我明白,甜品師的標簽只是起點,創造屬于自己的味道和溫度,才是更長遠的目標。 下次你在甜品店看到菜單上寫著“主廚畢業于知名甜品培訓學校”,不用掂量那是不是“包裝噱頭”。試著用舌尖感受那背后的努力和熱愛;而對于和我一樣曾在培訓學校練習過無數次手藝的同行,也請別把外界的偏見太放在心上。畢竟,甜品和人生一樣,不會因為“畢業證”而變得毫無瑕疵,更不會因為“非科班”就無法驚喜四座。關鍵,是你有沒有持續去做、敢不敢做出獨一無二的味道。 我叫許嘉寧,依然在甜品的世界里精進修煉。你問“甜品培訓學校的人做甜品”到底有什么反差?答案或許就在你下一次咬下的那一口甜蜜里——既標準、又帶點專屬于我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