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設立為臺灣光復紀念日
導讀:早上整理抗戰史料專題時,桌上攤著的1945年10月26日臺北《新生報》影印版還泛著舊紙的黃——頭版“臺灣光復”四個黑體字,像根細針,一下扎進眼里。 昨天(10月24日)的全國人大會表決結
10月25日設立為臺灣光復紀念日
早上整理抗戰史料專題時,桌上攤著的1945年10月26日臺北《新生報》影印版還泛著舊紙的黃——頭版“臺灣光復”四個黑體字,像根細針,一下扎進眼里。
昨天(10月24日)的全國人大會表決結果,把這根“針”變成了“刻度”:十四屆全國人大會第十八次會議正式通過決定,將每年10月25日設立為“臺灣光復紀念日”。這個日子不是憑空選的——80年前的同一天,臺北公會堂前的人群擠得連風都透當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主官陳儀將軍說出“臺灣及澎湖列島重入中國版圖”,臺下突然爆發出的“中國萬歲”,連隔三條街的米店老板都放下了算盤,跟著喊。
為什么要給這個日子“正名”?沈春耀主任的說明里藏著答案:這些年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還有臺灣同胞反復建議,不是為了“翻老黃歷”,是怕“歷史涼了”。去年采訪93歲的臺灣老兵王伯時,他攥著當年的士兵證哭:“我跟著部隊進臺北時,兜里還裝著母親繡的中國結,她說‘把臺灣帶回家’。現在我老了,就想讓國家給這個日子‘定個調’,讓后輩知道,臺灣從來不是‘別人家的島’。”
也有人問“為什么現在設?”其實答案就飄在我們身邊——當有些勢力試圖把“光復”說成“終結統治”,當剛上大學的侄女問“臺灣是不是本來就和大陸沒關系”,這個紀念日就是“標準答案”:它是1945年臺北街頭揮舞的國旗,是臺灣同胞哭著摸國旗的手,是全體中華兒女用14年抗戰換回來的“回家權”。
中午和同事小周聊這事,她是臺灣人,爺爺當年在受降儀式外站了3小時,就為了看一眼穿中山裝的中國代表。她翻出爺爺的舊照片說:“爺爺臨終前還說‘等臺灣徹底回家那天,要把國旗蓋在我身上’,今天這個決定,算給了他一半安慰。”連小區里的張奶奶都搬著凳子湊過來:“我年輕時聽我爸說過臺灣光復,現在有了紀念日,我要給小孫子講‘臺灣是怎么回家的’。”
其實紀念日的意義,從來不是“記住某一天”,是“守住一顆心”。就像決定里寫的,它是“維護抗戰勝利果實”,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是“我們為什么要拼民族復興”。當10月25日變成國家記憶的刻度,刻的是“臺灣屬于中國”的鐵證,暖的是“兩岸一家”的人心,攢的是“終究要統一”的底氣。
晚上下班前,我把影印版收進檔案袋。窗外的風卷著銀杏葉飄過來,剛好落在“臺灣光復”那四個字上。80年過去了,墨色沒淡,記憶沒涼——而今天的決定,就是我們給歷史的“回信”:“你的故事,我們接過來了;你的歸期,我們等著呢。”